讓一大堆人玩殘殺游戲的電影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饑餓游戲》不是首創,讓小盆友手上沾滿血腥的這種損事兒,它也不是頭個干的,但是能在中國大陸的大銀幕上堂而皇之兜售電影票,它倒是率先的一部。看來廣電審片的頑固老頭們思想又一次的開化了不少。
喜歡這一類型的族群對于草芥人命的事總是熱情非常,能在電影院中幾百寸的屏幕上看當然會有hi到翻的快感,不過前提是總局的剪刀必須安分守己。然而可以料想得到的是,《饑餓游戲》注定不會把殘暴完全呈現,畢竟是群孩子,現下的社會還未沉淪到明目張膽讓未成年人在大銀幕上干太殘忍的事的地步。
與日本一部非常相似的系列影片《大逃殺》有所不同,《饑餓游戲》的畫面在大部分時間都帶著異常濃烈的色彩,夸張得讓人很不舒服,特別是片中的ladygaga版女秘書,天雷轟轟的造型在喜感之余帶著諷刺。把“貢品”塑造成偶像的創意不錯,有點類似英國電視劇《黑鏡》中的一出劇情,空虛的歡樂背后總看到苦澀的味道。
真正的屠戮是在劇情發展一個多小時后開始,女主角此時已經在虛擬的電視結局中給觀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讓身邊的男子對她有了很深厚的情感(不一定是愛情)。這未免有些給角色加包袱的感覺,也讓劇情顯得拖沓。但是考慮到系列性,作為四部曲的開篇影片,暫且將它視作鋪墊也未嘗不可。
只是,在殘殺游戲進入賽程后,除了開始哄搶武器的部分有些血腥的規模,而且是資質平庸的血腥以外,劇情都表現得相當平和。近半個小時的鏡頭只是集中在女主角逃亡和反擊的部分,顯而易見這是在塑造一個天將降大任于斯的女性英雄形象,這個角色有戰士的堅韌、天使的善良、特工的冷靜和鄰家女孩的親切感。
頗為值得稱道的是,影片中科幻元素的運用巧妙,調和了殺戮的生硬,使之帶有更強的娛樂性和不確定性。例如,女主被森林大火趕回賽區,隨時出現的各種路障以及怪獸等等,都帶著電子時代無所不能的絕對優勢。這比起《大逃殺》和《死刑犯》中純粹的、直接的殺戮要更加有趣和豐富。只是,這樣的科技水平有些不符合邏輯,甚至帶著極權的思想。
有新戲碼,不等于《饑餓游戲》就比《大逃殺》更好看。太過溫情的表達會讓劇情變得荒謬,在險境之下絕少有人會選擇長久的抒情,更有可能因為害怕死亡而奮起反抗。或許是原創者想要表達某種思想,導演希望這一思想能在片中得以傳承,不過方式卻不恰當,或者說尺度拿捏得不夠好。莫名其妙的漏洞,給劇情帶來了太多的不穩定因素和無法成立的邏輯。
另有半路殺出的協助者,使女主得以順利過關的做法并不高明,有干涉劇情正常發展的嫌疑。這樣的行為等于在告訴觀眾,導演就是上帝,可以任意改變人物的命運,這是很不道德的,也大大降低了影片的品質感。
在本片中,貧民區的現實問題也和游戲發生微妙的聯系,這試圖將影片格局擴大的做法其實可以考慮加重戲碼,這樣既能抬高影片的層次,也又能引發戰斗現場更多的可能性,增強影片的可看性。遺憾的是,導演只讓這樣的狀況閃現了幾秒,純粹是為了讓12區的兩位主角能活到最后找到一個笨拙的借口。
從影片中不難看出《饑餓游戲》本身有自己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但是不是任何小說都能在完好無損保持本質的基礎上成為一部好電影的,也有可能這部小說遇人不淑,沒碰上天才編劇和導演,致使影片演到最后都沒能有值得回味或者贊賞的地方。
《黑暗騎士崛起》影評:暗夜史詩終結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觀后感電影漢江怪物觀后感電影我的播音系女友觀后感《葉問前傳》影評《夜半梳頭》影評:鬼文化的情愛體表達《玩命追蹤》影評:破案追兇仍需暴力《床上關系》影評:我們丟失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