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導演謝爾蓋·洛茲尼察也許最不為大眾熟悉,作為著名的紀錄片導演,洛茲尼察之前只有一部劇情長片,入圍了當年戛納競賽單元且受到相當的好評。這位導演以詩意表現風格見長,在之前《我的幸福》中,這種詩意與劇情結合的相當巧妙,然而在《霧林寒戰》里,詩意表達變成了冗長拖沓,將故事抻得毫無張力。
影片根據白俄羅斯作家瓦斯里·貝科夫的小說改編。二戰期間在被德國占領的蘇聯西線地區,幾個鐵路工人制造了一場針對德軍的火車出軌事故,事發后這些人皆被處以死刑,除了蘇申亞。蘇申亞因此被當作通敵者,兩名游擊隊員受命前去處決這位“叛徒”。
這是個理應有情節沖突的故事,但洛茲尼察用緩慢的節奏將所有本該起沖突的地方淡化,讓影片看起來像一部哲學思考的實驗電影,可是又缺少思想的縱向表達。我們能隱約體會到導演想要傳達的思考,僅僅是隱約,它既沒有通過情節推進展現出來,也沒有通過極端的影像風格表達清楚。這讓整部影片奇慢且毫無變化的節奏變得什么也不是。
劇情中,兩名游擊隊員本要將蘇申亞帶入叢林中處決,卻遭到了德軍伏擊。從這里開始,出現了每個人的閃回片斷。一段現在時加一段倒敘,連時長都幾乎完全一樣,形成極其規整的對仗。可是這個形式感與影片毫無關系,顯得十分刻意。
洛茲尼察在導演闡述中說希望對二戰期間蘇德戰區的可怕經歷進行反思,但事實上影片的表意很模糊,似乎想說戰爭對人的影響,又似乎想探討無論是否有戰爭,人心都要面臨無可避免的選擇。演員故意慢節奏的行動和臺詞除了讓節奏更拖沓,沒有任何深化主題的力量。缺乏內核,任何形式化的東西都是蒼白無力的。
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影片攝影,洛茲尼察與他的處女作攝影師olegmutu再次合作,后者曾執鏡克里絲蒂安·蒙吉的代表作《四月三周兩天》,而今年競賽單元里蒙吉大受歡迎的新片《群山之外》也是由mutu擔當攝影。其主觀隨意的拍攝方法和對自然景觀的展現很有獨到之處,片中俄羅斯亞寒帶針葉林在其鏡頭下被渲染上冷肅氣氛。但很可惜在洛茲尼察的手下毫無用處。
《狩獵者》觀后感《搜索》影評:一出令人扼腕的蝴蝶效應《一號目標》影評:諜戰驚魂揭秘塵封歲月《畢業那年》觀后感《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00字電影《活著》觀后感《土地公土地婆》劇評《忠犬八公》觀后感(四)